【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怎么讲】“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”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,出自《三国志·魏书·高贵乡公传》。这句话用来形容一个人的野心或阴谋已经暴露得非常明显,连路人都能看出来。它背后有一个深刻的历史典故,涉及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与权力更迭。
一、典故背景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三国志·魏书·高贵乡公传》 |
时间 | 三国时期(约公元260年) |
主要人物 | 司马昭、曹髦(魏帝)、钟会、贾充等 |
背景 | 曹魏政权逐渐被司马氏掌控,司马昭意图篡位 |
典故核心 | 司马昭的野心已人尽皆知,无人不知 |
二、典故内容详解
东汉末年,天下大乱,曹操、曹丕父子建立曹魏政权。但到了魏帝曹髦在位时,权臣司马昭已经掌握了朝政大权,甚至可以左右皇帝的废立。曹髦虽为天子,实则无实权,内心不满,于是决定起兵讨伐司马昭。
然而,这次行动失败了。曹髦被司马昭的手下贾充所杀,史称“高贵乡公之死”。事后,司马昭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,对外宣称是“暴徒所为”,但此事在民间和士大夫中早已传开,大家都知道司马昭的野心。
因此,有人感慨道:“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。”意思是说,司马昭想要取代魏帝、夺取皇位的意图,已经像阳光一样明朗,所有人都看得一清二楚。
三、成语意义与延伸
1. 含义:指某人的野心或阴谋已经非常明显,无法隐藏。
2. 使用场景:常用于批评那些行为不端、心怀不轨的人,尤其是在政治、职场等场合。
3. 历史影响:该典故反映了当时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,也预示了后来司马氏篡魏建晋的历史走向。
四、相关人物简述
人物 | 简介 |
司马昭 | 曹魏权臣,后成为西晋奠基人,其子司马炎最终代魏称帝 |
曹髦 | 魏国第五位皇帝,因不满司马昭专权而起兵,最终被杀 |
贾充 | 司马昭的心腹,参与刺杀曹髦,后成为晋朝重臣 |
五、结语
“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”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,更是一种对权力斗争中显而易见的野心的讽刺。它提醒人们,即使身处高位,若行为不端,终将被世人看穿。这一成语至今仍在生活中广泛使用,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