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什么叫五七工】“五七工”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,主要出现在中国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。它是指在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被安排到农村或工厂从事劳动的城镇知识青年。这些青年通常没有正式的工作编制,属于临时性、半工半农的劳动群体。
为了更好地理解“五七工”的概念和特点,以下是对这一历史现象的总结与分析:
一、什么是“五七工”
“五七工”最早来源于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信中提出的“五七指示”。该指示提出:“广大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”,并要求“工人、农民、学生、教员、职员、干部等都要学工、学农、学军”,强调劳动的重要性。
在这一背景下,“五七工”逐渐成为一种特殊的劳动形式,主要指那些从城市下放到农村或工厂工作的知识青年。他们没有正式的职工身份,工作性质多为临时性、非固定岗位,收入较低,生活条件艰苦。
二、“五七工”的背景与形成原因
项目 | 内容 |
时间 | 1966年—1980年代初 |
背景 | 文化大革命期间,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|
目的 | 强调劳动教育,防止资产阶级思想侵蚀 |
对象 | 城镇中学毕业生、大学毕业生、部分在职人员 |
形式 | 下放农村、工厂、农场等地参与劳动 |
三、“五七工”的特点
特点 | 描述 |
无编制 | 不属于正式职工,没有固定岗位 |
临时性 | 工作时间不固定,流动性强 |
收入低 | 工资低于正式职工,生活条件差 |
劳动强度大 | 多从事体力劳动,如种地、搬运、建筑等 |
教育意义 | 强调劳动改造思想,接受再教育 |
四、“五七工”的影响
- 对个人:许多“五七工”在农村或工厂中经历了艰苦的生活,但也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力和适应能力。
- 对社会: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就业压力,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浪费。
- 对政策: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,国家逐步取消了“五七工”制度,并对这部分人群进行了相应的安置和补偿。
五、总结
“五七工”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特殊劳动群体,反映了当时政治运动对社会结构和人力资源配置的影响。虽然这一制度已经退出历史舞台,但它对中国社会发展和个体命运仍有一定影响。了解“五七工”的历史背景和特点,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中国现代史的发展脉络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人物、事件或政策细节,可查阅地方志、口述史资料或官方档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