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动态 > 你问我答 >

顾炎武日知录正始原文及翻译

2025-10-02 12:27:46

问题描述:

顾炎武日知录正始原文及翻译,卡了三天了,求给个解决办法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10-02 12:27:46

顾炎武日知录正始原文及翻译】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学者、思想家和爱国者,其著作《日知录》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学术笔记类书籍之一。其中,《正始》一篇,内容深刻,反映了他对国家兴亡、士人责任以及文化传承的思考。本文将对《正始》的原文进行整理,并提供简要翻译,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内涵。

一、原文节选(《日知录·正始》)

> “昔者,周之衰也,礼乐征伐自诸侯出;秦之亡也,天下无复有王。而士之不仕者,或隐于山林,或游于四方,而不以国事为念。至汉之兴也,士多能言治道,而亦有不忠于君者。然其所言,犹未至于大乱也。至晋之季,士之好虚名者,争于荣利,而忘其本。故曰:‘正始之音,非独在乐也。’”

> “夫士之责,在于守道。道之所存,即国之所系。若士失其道,则国亦随之而亡。故君子当以身任天下之重,不可苟且偷安。”

> “今之士,或务华辞,不务实用;或趋利禄,不顾义理。此风一长,国何以立?故曰:‘正始之道,不在文辞,而在行实。’”

二、翻译与总结

原文 翻译
昔者,周之衰也,礼乐征伐自诸侯出;秦之亡也,天下无复有王。 古代周朝衰落时,礼乐和征伐权力都由诸侯掌握;秦朝灭亡后,天下再没有真正的君主。
而士之不仕者,或隐于山林,或游于四方,而不以国事为念。 那些不做官的士人,有的隐居山林,有的四处游历,却不再关心国家大事。
至汉之兴也,士多能言治道,而亦有不忠于君者。 到了汉朝兴起时,士人大多能谈论治国之道,但也有人不忠于君主。
然其所言,犹未至于大乱也。 但他们的言论尚未导致大的混乱。
至晋之季,士之好虚名者,争于荣利,而忘其本。 到了晋朝末年,那些追求虚名的人,争相追逐荣华富贵,忘记了根本。
故曰:“正始之音,非独在乐也。” 所以说:“正始的音律,不只是音乐上的。”
夫士之责,在于守道。 士人的责任在于坚守道义。
道之所存,即国之所系。 道义的存在,关系到国家的存亡。
若士失其道,则国亦随之而亡。 如果士人失去了道义,国家也会随之灭亡。
故君子当以身任天下之重,不可苟且偷安。 因此,君子应当以自身承担天下的重任,不能只图一时安逸。
今之士,或务华辞,不务实用;或趋利禄,不顾义理。 当今的士人,有的追求华丽的言辞,不注重实际;有的追逐功名利禄,不顾道义。
此风一长,国何以立? 这种风气一旦盛行,国家如何能立足?
故曰:“正始之道,不在文辞,而在行实。” 所以说:“正始的道理,不在于文辞,而在于实际行动。”

三、总结

顾炎武在《正始》中强调了士人应以道义为重,不可沉溺于虚名与利禄。他指出,士人的责任不仅在于个人修养,更在于国家的兴衰。他认为,如果士人丧失了道义,国家也将随之衰败。因此,他呼吁士人应以身作则,重视实践,而非空谈文辞。

这篇文章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评,更是对士人精神的一种呼唤。它提醒我们,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真正的士人应始终坚守内心的信念与责任。

结语:

《正始》虽篇幅不长,但字字珠玑,体现了顾炎武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与对士人精神的殷切期望。今日读来,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