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行己有耻的内涵介绍】“行己有耻”出自《论语·子路》:“行己有耻,使于四方,不辱君命,可谓士矣。”这句话强调一个人在行为上要有羞耻之心,能够自我约束、知错能改,做到不违背道德和礼仪。在古代儒家思想中,“行己有耻”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备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准之一。
“行己”指的是个人的行为和操守;“有耻”则是指内心对错误行为的羞愧与自省。两者结合,意味着一个人不仅要在行动上符合社会规范,更要在内心保持对善恶的辨别和对错误的反思。这种内在的道德自觉,是君子立身处世的基础。
“行己有耻”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,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“修身”的重视。它倡导人们在面对诱惑、困难或权力时,能够坚守底线,不做出违背良心的事情。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,尤其在面对道德困境时,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品格和责任感。
| 项目 | 内容说明 |
| 出处 | 《论语·子路》:“行己有耻,使于四方,不辱君命,可谓士矣。” |
| 含义 | 指个人在行为上有羞耻心,能自我约束,不做出违背道德的事。 |
| 核心思想 | 强调个人的道德自觉与自我反省能力。 |
| 现实意义 | 在现代社会中,有助于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感。 |
| 与“修身”的关系 | 是“修身”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体现内在修养。 |
| 对人的要求 | 面对诱惑、压力时,能够坚持原则,不迷失方向。 |
通过理解“行己有耻”的内涵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认识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,也能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,做一个有担当、有底线的人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