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文王之囿原文内容文王之囿原文及翻译】一、总结
《文王之囿》出自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,是孟子与齐宣王关于“王道”和“仁政”的一段对话。文中通过“文王之囿”这一典故,阐述了君主应以民为本、施行仁政的思想。孟子认为,文王的园林不仅供自己享用,也允许百姓进入,体现了“与民同乐”的理念,而齐宣王则因私心过重,导致百姓不满。
本文将对《文王之囿》的原文进行整理,并提供通俗易懂的翻译,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内涵。
二、原文及翻译对照表
| 原文 | 翻译 |
| 齐宣王问曰:“文王之囿方四十里,有诸?” | 齐宣王问:“周文王的园林方圆四十里,有这样的事吗?” |
| 孟子对曰:“于传有之。” | 孟子回答:“史书上确实有记载。” |
| 曰:“若是其大乎?” | (齐宣王)说:“那么这么大的园林吗?” |
| 曰:“民以为小,不亦宜乎?今吾国虽小,亦足以容此园矣。” | 孟子说:“百姓觉得小,不是很正常吗?现在我国虽然小,也足以容纳这样的园林。” |
| 曰:“寡人之囿,方七十里,民皆以为大,何也?” | 齐宣王说:“我的园林方圆七十里,百姓却觉得很大,这是为什么呢?” |
| 曰:“臣闻之:‘君子之乐,与民同之;君子之忧,与民同之。’今王之园,民不得入,是以民以为大也。” | 孟子说:“我听说:‘君子的快乐,要与百姓共享;君子的忧虑,也要与百姓共担。’现在您的园林,百姓不能进去,所以百姓觉得大。” |
| 曰:“然则文王之囿,民皆得入,而王之园,民不得入,何也?” | 齐宣王说:“那么文王的园林,百姓都可以进去,而我的园林却不能进去,这是为什么呢?” |
| 曰:“文王之囿,方四十里,民皆得入,是以民以为小;今王之园,方七十里,民皆不得入,是以民以为大。” | 孟子说:“文王的园林,方圆四十里,百姓都可以进去,因此百姓觉得小;如今您的园林,方圆七十里,百姓却不能进去,所以百姓觉得大。” |
| 曰:“然则王无罪岁,而民无罪也?” | 齐宣王说:“那么是不是说,国家没有荒年,百姓也没有过错呢?” |
| 曰:“不然。王之视民如草芥,民则视王如寇仇。” | 孟子说:“不是这样。如果君主把百姓当作草芥一样轻视,百姓也会把君主看作仇敌。” |
三、核心思想总结
1. 仁政理念:孟子强调君主应与民同乐、同忧,不能只顾自己的享乐。
2. 民意为先:百姓对园林大小的评价,反映了他们对统治者是否体恤民情的判断。
3. 权力与责任:君主拥有权力的同时,也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,否则会失去民心。
4. 历史对比:通过文王与齐宣王的对比,说明仁政的重要性。
四、结语
《文王之囿》虽短,却深刻揭示了古代政治哲学中“以民为本”的核心思想。它不仅是对齐宣王的劝谏,更是对后世治国理政的重要启示。在今天看来,这种“与民同乐”的精神依然具有现实意义,提醒我们关注民生、尊重民意,才能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