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碛中作(岑参)】《碛中作》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代表作品之一,创作于他出塞任职期间。这首诗描绘了边塞荒凉、艰苦的环境,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将士的深切关怀。全诗语言简练,意境苍凉,体现了岑参“边塞诗派”的典型风格。
一、
《碛中作》是一首五言绝句,共四句,
> 碛中作
> 岑参
> 落日孤城迥,寒风动地来。
> 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
此诗通过描写边塞地区的荒凉景象,如“落日孤城”、“寒风动地”,展现了戍边将士的孤独与艰辛。同时,诗人借“望明月”、“思故乡”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,情感真挚,富有感染力。
二、诗歌分析表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作者 | 岑参(唐代著名边塞诗人) |
诗题 | 《碛中作》——“碛”指沙漠或戈壁,“作”为“写诗”的意思 |
体裁 | 五言绝句(四句,每句五个字) |
写作背景 | 岑参在西域任职期间所作,反映边塞生活的艰苦与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|
主旨 | 表达边塞环境的艰苦,以及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|
艺术特色 | 意象鲜明,语言凝练,情感真挚,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感染力 |
用典与修辞 | 无明显用典,但“望明月”“思故乡”运用了典型的借景抒情手法 |
思想感情 | 孤独、思乡、坚韧、悲壮 |
三、结语
《碛中作》虽篇幅短小,却蕴含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。它不仅反映了唐代边塞生活的现实,也体现了岑参作为边塞诗人的独特视角和人文关怀。这首诗至今仍被广泛传诵,成为了解唐代边塞文化的重要文学作品之一。